为什么要“富村兴业”,而不是推进城市化,让农民进城留下来?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某种固有想象,有可能导致对当前现实问题及其政策的不理解。
为什么要“富村兴业”,而不是推进城市化,让农民进城留下来?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某种固有想象,有可能导致对当前现实问题及其政策的不理解。这种想象,来源于对欧美城市化历史经验所形成的某种执念——现代城市化与农村发展只有“**正确”的道路。其实,这既不全面,也非事实。不破除这种思维和想象,我们难以真正认识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城乡关系的实质和未来——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,并且正在快速地工业化,城乡关系的未来只能是要素自由流动的多样态城乡发展。
城乡统筹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,本质上服务于整个国家工业化历史进程,是社会结构转型大战略中的一环。只要能够“富村兴业”,何种道路、何种模式、何种政策选择都可以探索与实践。
实际上,乡村振兴也是中期和短期意义上的战略选择。
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,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内外压力,推进结构性改革、实现转型升级势在必行,其核心除了技术创新外,关键还是不断扩大**消费市场,增加改革空间,继续“促增量稳存量”的改革思路。
从社会学角度看,由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,社会对市场经济具有反作用力,这就需要注意社会结构变化的底线和弹性,经济政策须配合分配和再分配的社会政策,才能实现稳定、可持续发展。因而,不论从以上哪个角度看,乡村振兴、富村兴业,都是极其有针对性的、值得努力去做的中、短期战略性选择。
不论是重在“以内促外”的双循环战略,还是重在生态文明的升级版工业化的新发展理念,乡村振兴战略的着眼点显然是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的结果,而不是单纯经济学分析或社会学分析的结果。乡村振兴的实施,将创造大量需求,促进消费升级,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,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基础。
乡村振兴并非是新一轮对乡村和农民的价值索取,而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新理解农村与城市的关系,其重要意义不亚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,它是新发展阶段下的基础性战略选择。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